一個孩子的媽媽,有時候會說要是我再生一個孩子,我一定如何如何,仿佛在頭一個孩子身上總結了很多經驗教訓,有很多遺憾需要彌補。其實這種“缺憾彌補式”教育,是尤其需要父母警惕的。
二胎政策放開后,眾多倆寶父母,在長久以來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、學習反思的同時,眾多頭一次育兒中的遺憾也終于因為二寶的到來有了彌補的機會。
調整補償心理,適度購買二寶的嬰兒用品
在醫院婦產科,常常能見到不少懷上二寶的高齡孕媽們,她們普遍家境富足,大寶10歲有余的比比皆是。因為兩個孩子年齡相差比較多,多年不做新媽媽的她們,看到各種新奇特的嬰兒用品,很容易激動起來,除了“敗家”本性使然,更難免懷著這樣的補償心理:“現在的經濟能力比起10多年前剛生大寶時強太多了,大寶沒用過的,一定要讓二寶用一用。這個年紀好不容易懷上二寶,一定不能錯過那些長著可愛面孔的嬰兒用品,一定要把10年前的‘損失’奪回來。”
我閨密的姐姐今年43歲,家里的嬰兒用品堆積如山,而且個個物件都很有名,連作為仨孩兒娘的我,都有好多沒見過的。她不是開母嬰店的,只是身懷二寶還有30多天到預產期了。從孕期開始,她不停地囤積各種嬰兒用品,搞得她家16歲的大寶,總是用一臉茫然且羨慕的表情,望著那座“山”。
其實,新生寶寶在頭幾周里重要的事情是吃和睡,還有拉和尿,這么豐富的物質世界,對寶寶還不能產生特別的作用。即使是醒著的狀態,他感興趣的也是與媽媽的交流。所以,那座“山”其實遠遠超出了他的需要。
事實上,無論有沒有那堆“山”,無論大寶現在多大年紀,他在二寶即將出生的時候,都會表現出苦惱。雖然在一定范圍內增加大寶的情感體驗有利于他的成長,但過度的人為加重大寶的嫉妒之情,完全可以避免。
這個時候,父母更應該本著實用的原則,適度購買嬰兒用品,比如有些實際使用時間并不長或頻率并不多的物品,如奶瓶消毒器、嬰兒體重秤等,完全可以使用微波爐、日常體重秤(抱著孩子的重量減去自己的重量)來代替。在二寶出生前,把家庭的費用開支做好預算,跟新媽媽們聊聊嬰兒用品的實用性,根據自己家情況,提前做好是否購買的評估。